女人為什么要經濟獨立?
我看到過很多理由,比如經濟獨立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有安全感,在家里有地位,不會失去自我……
我也看過很多在婚姻中“忍辱負重”,丈夫出軌,卻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女性,之所以沒有選擇離開,不僅僅為了孩子,更多的是因為經濟不獨立。
隨著社會的進步或婚姻法的更改,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職場表現出色,不輸男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李娟是我的同事,生二胎后,在家里休息了半年。自家老媽親自上門,提出幫她帶孩子,讓她快點回去上班,以免脫離職場。
她懷疑這是自家親媽嗎?
后來,她和母親大人聊天,“我記得你一直在外旅游,不打算幫我帶孩子,怎么又改變主意了?”
她媽媽很無奈地說:“你以為我愿意呀,還不是為了你家庭幸福,不被拋棄。原來,李媽媽閨蜜的女兒張曉生小孩后,一直沒有去上班,老公也挺能賺錢的,每個月給生活費,她沒事就和幾個朋友打打麻將,去美容院。
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幾年,老公出軌了,并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出軌,而是外面的女人孩子都快生了。張曉氣不過,想離婚,可發現孩子都沒有辦法判給自己,自己也沒有經濟收入,只能忍下了這口氣。
李娟媽媽本來想著女兒多生兩個孩子了,家里條件也不錯,就讓女兒在家照顧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長。但一聽說這事,馬上讓李娟去上班了,晚上再照顧孩子。
李娟白天上班,晚上照顧小孩,本來想減肥,現在也不用減了,體重比結婚前還瘦。她媽媽還勸她:“為了自己,辛苦幾年,等孩子上幼兒園,晚上你就能睡個好覺了。”
當媽的真不容易,為孩子真是做了長遠打算。
關于女人為什么一定要經濟獨立,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自己經濟獨立,就不會陷于被動,也不擔心被男人拋棄。難道女人就真的不能花男人錢,就不能依靠他嗎?
劉先生對我的期望很低,有一份月薪幾千塊錢的工作,夠我自己花就可以。在我事業沒有太多起色的時候,我賺的工資,甚至不夠我生活和學習的費用,那時房租、買衣服、出游等,全靠劉先生。
我一直很感激他對我的這份心,也很慶幸自己嫁對了人。和他在一起后,我并沒有找理由不工作,而是更加努力了,想要和他一起分擔高額的房貸和生活消費,讓我們家庭生活越過越好。
這幾天我看到了一個新聞,徐若瑄老公李云峰被曝身陷財務危機,資金缺口高達59億臺幣(約人民幣12.7億),12個月內到期的債務逾43億臺幣(約人民幣9.1億)。
按理說,女星嫁入豪門,特別是生了孩子后一般就會隱退。這兩年息影的徐若瑄確實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一直到今年4月才復出。這半年來,徐若瑄又是接代言,又是拍雜志的,還抱著兒子賣起了生產育兒書。
徐若瑄這么拼,就是要努力賺錢幫老公還債。看到徐若瑄走到今天這一步,我自然就想起了劉濤。嫁給“京城四少”王珂沒過幾年,劉濤險些要經歷家破人亡的遭遇,她曾自爆丈夫因為生意失敗險些喪命。
產后復出的劉濤一人撐起家庭的整片天,成功將愛人從逆境中拯救出來。看這幾年劉濤的事業風生水起,《瑯琊榜》、《歡樂頌》等電視劇,業內評價都非常高,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有人評價:“說到底只能怪自己,豪門闊太不好當,一不小心就會翻身。”我不這么認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可能遇到一些困難,我認為女人獨立的意義正在于此,當自己的另一半遭遇危機時,自己有能力幫家庭度過困難。
家庭中,養家的所有負擔都在男人身上,壓力會很大,不能有任何一點意外發生。如果女人出來工作,也經濟獨立的話,就能很好地分擔一些,這會給家庭多一份保障。
我初中同學劉陽,有三個姐姐,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初中時,他爸爸出車禍去世了,家里人都勸他媽媽,不要讓三個女孩讀書了,趕快輟學出去打工,以便分擔家里的壓力。
劉媽媽不同意,他們家有一個小型的印刷廠,劉爸爸去世后,劉媽媽沒有關掉這個印刷廠,而是自己把廠子繼續開下去了。劉媽媽以前也幫著管理印刷廠,可是外部的事情不熟悉,她就主動讓幫著跑業務的一個叔叔入股,然后自己慢慢跟著對方學。
劉陽的大姐和二姐成績不是很好,劉媽媽送大姐去護校學習了護理,二姐去技校學了計算機;劉陽和三姐成績比較好,都讀了大學。
劉陽說:“我三個姐姐特別感謝媽媽,要不然就只能在農村結婚生子了。我也特別佩服媽媽,如果讓三個姐姐為了我不讀書,我會內疚一輩子……”
作為女人,我認為經濟獨立,一方面為了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給家庭增加一份保障,讓自己心愛的男人在累的時候,也能有所依靠。無論怎樣,有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或事業,是必須的。
對于女人經濟獨立這件事情,怕男人拋棄,我認為這是被動的經濟獨立。這種偽獨立久了,會導致付出感的累積,會感到委屈,心理容易失衡,時間久了會造成婚姻危機。
主動的經濟獨立,則是以愛為本質地承擔家庭責任。這種獨立是一種磁場,當你看到自己的獨立保持或者提升了家庭生活的品質,幸福感會隨著自己的努力也在增加,并因此促進了夫妻間的親密關系,鞏固了婚姻和家庭。
作為女人,我們因為承擔而獨立,而不是僅僅因為怕被男人拋棄。
不要等到生活為難你時,才來后悔過去太安逸
現在,有句話出鏡率特別高:活在當下。
你會發現,越年輕的人越喜歡說這句話。每次,我只要跟弟弟妹妹們說,多為以后想想,他們就會拿這句話來反駁我:“姐,你活得累不累?”
說實話,一點兒也不累。一想到要把未來交給命運的恐怖,我就寧可現在多費點兒腦子。
過去,我也不喜歡計劃,生活過得很隨性,總覺得自己還年輕,何必要考慮將來?大家都說,你不知道會在轉角撞上哪個傻瓜,也不知道死亡會不會比明天先來。
于是,我就信了,過起了月光生活,吃喝玩樂,錢總也不夠花。但我也覺得沒什么大不了,反正家里有吃有喝,也不指望我改善生活。
讓我的生活觀徹底改變的是一個男同學。
他和我一樣,家里算不上富,但從小也吃喝不愁。有一份工作,上班賺錢,下班玩樂,日子算不上奢靡,但也攢不下錢,工作兩三年都沒什么積蓄。不過,身邊的朋友都這么過,他也沒多想。
直到有一天,他家里發生了意外。
是一個很普通的上班日,他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醫院打來的,他媽媽出了車禍被送進了搶救室。
那時候,他爸爸出差在外地,他慌亂地沖向醫院。
還好,他媽媽沒事。
可是,一個更麻煩的事情出現了,醫生讓他交住院押金。他掏出了所有的銀行卡,發現連一萬塊錢都湊不出來。、
那一刻,他崩潰了。
他是外地人,家里除了爸媽,所有的親戚都在老家。爸爸不在家,媽媽不清醒,他連家里的存折、銀行卡放在哪兒都不知道,所以著急地給我打電話,問我有沒有熟人可以幫忙。
我急忙從我媽那兒拿了一萬塊錢給他送了過去。
交完押金,他蹲在樓道里痛哭流涕的樣子,我這輩子都忘不掉。
那一刻,我突然很害怕,不是意外隨時會來,而是我根本沒有抵御意外的能力。如果那天是我處在他那樣的境地,我的銀行卡里也沒有那么多錢……
那陣子,我經常去醫院看他。
在那里,我聽到不少悲傷的故事。我發現,有很多無可奈何都和沒錢有關。
有一次,一個醫生和病人家屬在走廊里聊天,說起一種治療癌癥的新藥。醫生嘆著氣說,國外研制的新藥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如果有條件,考慮出國治吧。言下之意,我幫不了你太多。那個病人家屬雖是一個大男人,眼淚卻也止不住地流。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窮有多可怕。
從此之后,我們兩個都改變了,再也不會傻傻地每天只想著吃喝玩樂,而是開始學著規劃生活,為未來多想一點兒。
他后來對我說,現在回想起來,生活對他真不錯,用一個小波折讓他清醒了過來,而不是等到一切都來不及。
對未來,想得少的人大致有兩種心態:第一種是沮喪,覺得自己無力改變現實,所以干脆放任不理,過一天是一天;另一種是自戀,覺得自己可以應付生活所有的刁難,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這兩種心態都是禍害。盲目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對生活的放任。你該負責任的時候即便是疏忽,你也要獲罪。
生活很公平,你放任它,它就會在你有難的時候撒手不管。
其實,人生的很多失利不是所謂世事多變,而是一個人對未來的放任造成了苦果。
大學畢業那一年,不少同學就吃了虧。
那時候,英語好的同學都想去外企,英語不好的同學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干脆就選擇進民營企業或者考公務員,勉強考個英語四級,能畢業就好。結果,不少公司招聘的時候突然說,我們需要擅長英語的人才,面試的時候也都多了口語考核這一項。
這下子,很多同學都傻眼了。奔著一個不需要說英語的工作去,卻突然發現英語成了一個必備條件。
這幅畫面是不是很熟悉?想想看,多少次,你對自己說,反正我現在也不需要,等需要的時候再學也來得及。可是,后來卻發現,機會眷顧你的時候,你根本不夠資格。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15歲時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時,你只好說‘我不會’。18歲時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時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有時候,你總以為別人特別幸運,后來才發現,不過是別人比你提前努力而已。那些在你眼里毫無價值的努力,就是你和別人眼界上的差距。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自己輟學之后因為有興趣而學了書法,書法給他后來的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優勢。他說人要信賴直覺。但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喬布斯早就已經發現學校教育無法帶給他想要的東西,他在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一場逆水行舟,不和別人比,但不能放棄和自己比。即使是停在同一個水平,對你來說,都算是一種倒退。
我發現,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活得隨意,是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對于事業、家庭,甚至人生,都沒有什么規劃,不知道怎樣主動為自己做選擇。
身邊不少朋友曾經跟我說,人的天性就是不定的。你今天覺得某件事很有趣,于是下定決心勤奮努力,但明天可能就會越看越煩。
既然找不到喜歡的事,那還不如好好地享受當下
可是,不主動為自己做選擇的人,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將優先被淘汰。
曾經有個讀者問我,為什么自己三十幾歲了,身邊還是一群只能吃喝玩樂的朋友,而自己那些大學同學,早就已經躋身高層次的生活圈了。
我唯一的答案就是,你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未來是什么樣子。
過去很多人四十幾歲才有的中年危機,現在三十幾歲的人就感同身受。因為正是初出茅廬那幾年的積累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段位。有些人越來越值錢,有些人的路卻越走越窄,有沒有為將來做過打算是很重要的原因。
你得有想法、有底氣才能去和生活談判。
雖說人不能預知一切,但是有些事你明明可以做得更好,有些話你明明可以說得更得體,卻只是因為不在意而白白錯過了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機會。
想來,生活對你的為難不過都是為當年自己的懶散買的單
每個人的進步和發展都需要走出“舒適地帶”,去主動選擇。
管理學上,有一種“鲇魚效應”。如果你把鲇魚放在小魚的生存環境里,反而會激活小魚的求生能力。心理學家無數次地告訴我們,適當的壓力對人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我最欣賞的生活狀態是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要學會把根基打牢,才不會等到有一天狂風暴雨襲來時,發現自己無依無靠。
所以,我們都該反思“活在當下”真正的意思。我更愿意把它解讀為在每一刻傾盡全力地去生活,不擔心未來,不留戀過去,但別忘記,你得走在一條自己想走的路上,并且保持前行的能力。